⒈ 谓言出即为法令。形容把持国政,有生杀予夺之权。天宪,指朝廷法令。
引《后汉书·宦者传论》:“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復掖廷永巷之职,闺牖房闥之任也。”
亦作“口衔天宪”。 《资治通鉴·汉桓帝永兴元年》:“当今中官近习,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衔天宪。”
胡三省注:“天宪,王法也;谓刑戮出於其口也。”
天宪:指朝廷法令。比喻说话就是法律,可以决定人的生死。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论》:“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
鲁迅《南腔北调集·谚语》:“《汉书》上有一句云,‘口含天宪’,此之谓也。”
口衔天宪
口含天宪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说话就是法律。
查看更多
口kǒu(1)(名)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俗称嘴。(2)(名)(~儿)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儿|碗~儿。(3)(名)(~儿)出入通过的地方:出~|入~|门~儿|胡同~儿。(4)(名)长城的关口;多用做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外|喜峰~|西~羊皮。(5)(名)(~儿)破裂的地方;大的豁口:伤~|衣服撕了个~儿。(6)(名)刀、剑、剪刀的刃:刀卷~了。(7)(名)驴马等的年龄:六岁~|这匹马~还年轻。(8)(量)表示人或动物的量:一家五~人|三~猪|一~钢刀。
含读音:hán含hán(1)(动)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也不吐出:~一口水|~着青果。(2)(动)藏在里面;包含:~着眼泪|这种梨~的水分很多。(3)(动)带有某种意思、情感等;不完全表露出来:~怒|~羞|~笑。
天读音:tiān天tiān(1)(名)头顶。(2)(名)天空:~边。(3)(名)顶部的;凌空架设的:~窗。(4)(名)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5)(名)一天的某一段时间:天不早啦。(6)(名)季节:春~|三伏~。(7)(名)天气:阴~。(8)(名)天然的;天生的:~资|~才。(9)(名)自然界:~灾。迷信的人指自然界的主宰者;造物者:~意。迷信的人指神佛仙人所住的地方:~堂|归~。
宪读音:xiàn宪(1)(名)〈书〉法令:~令。(2)(名)宪法:~章。
字,为当朝三公笔墨,到了他们那一个层次,都口含天宪,一句话就是天意。
古代可是一个威权的时代,皇帝的话就是对的,就是法律,不然也不会有什么口含天宪的说法了。
遥想刘瑾当年,手握重权,口含天宪,连战连捷,心气难免大壮。
口含天宪万道臣,率土之滨仙佛顺,众生替我披甲胄,我为众生闭幽冥。
在封建社会里,有权势的人口含天宪,肆意鱼肉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