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86.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六:“然诚者,真实无妄,安得有恶!”
妄:荒诞、荒谬。形容真实可靠,绝不荒谬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朱熹集句:“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真实无妄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查看更多
真zhēn(1)基本义:(形)真实;真诚:(形)真实;真诚(2)(副)的确;实在(强调程度深):时间过得~快!|“人勤地不懒”这话~不假。(3)(形)清楚确实:黑板
实读音:shí实shí(1)(动)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心儿的铁球。(2)(形)真实;实在:~话~说。(3)(名)实际;事实:传闻失~。(4)(名)果实;种子:开花结~。
无读音:wú,mó[ wú ]
1.没有(跟“有”相对):从~到有。~产阶级。有则改之,~则加勉。
2.不:~论。~须。
3.不论:事~大小,都有人负责。
4.同“毋”。
5.姓。
[ mó ]
见【南无】。
妄读音:wàng妄wàng(1)(形)本义:乱。(2)(形)虚妄;不合实际的:狂~|愚~。(3)(形)非分的;出了常规的;胡乱:~求|~作主张。
传统的诚信思想是与天道的真实无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而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朱熹也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即是说人要言由心出、表里一致、真实无妄、信守诺言。
真实无妄叫做诚,不食言、不欺瞒谓之信。
“诚,信也”,“信,诚也”,“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三十八年,晋尔为郡王加封号为诚,诚者纯也真实无妄。
佛教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假设,来说明明心见性以实现和世界共通的可能性,而儒家则通过“诚”——真实无妄的澄明心灵来实现与世界的共通。
《我与胡适》中玉老以红学为中心,坦坦荡荡,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写出真实无妄的历史,周玉老与胡适的交往,是非曲直,和山高水长之情。
“诚”本身强调的是真诚,“诚”是道德的真,真实无妄,真实不欺,真心实意,诚心诚意。
说的是,宇宙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它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无妄的,人承认它是那样,人不承认它还是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