匮:不足。只要勤劳就不会缺少物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勤则不匮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查看更多
勤qín(1)(形)尽力多做或不断做:手~。(2)(形)次数;经常:~洗澡。(3)(名)勤务:内~|外~。(4)(名)在规定时间内的工作或劳动:出~|考~|执~。(5)姓。
则读音:zé则zé(1)(名)规范。(2)(名)规则。(3)(动)效法。(4)(量)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5)(连)表示因果关系的词。(6)(连)表示转折关系的词。(7)(连)表示肯定判断的词。(8)(连)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前后相承。
不读音:bù[ bù ]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匮读音:kuì,guì[ kuì ]1. 缺乏:匮乏。匮竭。匮缺。
董必武信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
据考证,“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孙中山给“民生”下了这样的定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古人常说,“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
静则修身,俭以养德;勤则不匮,敏则有功。
试想,文化多元、东方风骨、国际品位,会集聚多少精神文明财富!“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在中国,“民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思是“百姓生存之道在于勤劳,勤劳才能丰衣足食”。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