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清虚恬静。
引《文子·自然》:“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於物无宰。”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杨恭政》:“邯问昔何修习?曰:‘村妇何以知,但性本虚静,闲即凝神而坐,不復俗虑得入胸中耳。’”
明唐顺之《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铭》:“读老子及瞿曇氏书,得其虚静慧寂之説,不逆于心。”
⒉ 宁静。
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脯腊》:“脯成,置虚静库中,纸袋笼而悬之。”
朱自清《论逼真与如画》:“元朝倪瓒的山水画,就常不画人,据说如此更高远、更虚静、更自然。”
内心恬淡寂静。
虚xū(1)(形)空虚(跟‘实’相对):~幻|~浮。(2)(形)空着:~位以待。(3)(动)因心里惭愧或没有把握而勇气不足:胆~。(4)(副)徒然;白白地:~度|不~此行。(5)(形)虚假:~伪|~名。(6)(形)虚心:谦~。(7)(形)虚弱:气~|血~。(8)(名)指政治思想、方针、政策等方面的道理:务~。(9)(名)二十八宿之一。
静读音:jìng1.安定不动(跟“动”相对):~止。安~。风平浪~。~~的湖水。
2.没有声响:寂~。清~。傍晚,公园里很~。
3.使平静或安静:~下心来。请大家~一~。
4.姓。
作为一种具体环境构成元素,竹林可以形成一种超凡脱俗、淡泊虚静、清静无为的氛围,历来是古今隐士藏踪匿迹、耕云钓月的场所。
一灯如豆,若虚静静的坐在窗前,脑海里又浮现出华玉鸾的倩影。
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轴心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持此自修,虽不藉器械,而敌以武器攻袭,我亦心守沉静而巧胜敌械,是皆沉着虚静效也。
不根于虚静者,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者,即是旁门。
通过船舶横摇运动微分方程的解,引入虚静倾角概念;讨论连续单摆运动的摆幅曲线,提出船舶的多摆稳性问题。
河水若隐若现穿行在高山峡谷中,犹如挥洒在高原上的一幅狂草,时疾时缓、大开大合、飞白激浪、虚静蕴藉……。
周斌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在书法练习过程中,有“虚静态”和“炽情态”两种心态。
周斌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有“虚静态”和“炽情态”两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