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代用刻漏计时,一昼夜分百刻。
引唐李德裕《怀山居邀松阳子同作》诗:“昼夜百刻中,愁肠几回絶。”
明刘基《夜坐》诗之二:“铜壶管领催华髮,一夜应添百刻长。”
明陆垹《篑斋杂著·岁差》:“如定日之法,一日百刻。”
古时刻漏计时的刻度,一日可分为一百刻。
百bǎi(1)bǎi(名)数目十个十:二~个学生。(2)bǎi(名)表示很多:~货|~花齐放|~科全书。(3)bó〔百色〕地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刻读音:kè刻kè(1)(动)用小刀子在竹、木、玉、石、金属等物品上雕成花纹、文字等。(2)(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以十五分钟为一刻:五点一~开车。(3)(名)时间:顷~|立~|即~|此~。(4)(形)形容程度极深:深~|~苦。(5)(形)刻薄:尖~|苛~。(6)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