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恶xiūwù
(1) 因己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例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朱注:“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羞恶之心英be ashamed of evil deeds
⒈ 对自己或别人的坏处感到羞耻厌恶。
引《孟子·公孙丑上》:“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朱熹集注:“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
明李贽《复焦弱侯书》:“于此有耻,则羞恶之心自在。”
邹韬奋《抗战以来》五五:“但从好的方面看,可以说是多少尚有一些羞恶之心。”
因自己不好而觉得耻辱,看到别人不好而觉得憎恶。
羞xiū(1)(名)怕别人笑话的心理和表情;难为情;不好意思:含~|怕~。(2)(动)使难为情:用手指划着脸~他。(3)(名)羞耻:遮~|~辱。(4)(动)感到耻辱:~与为伍。羞xiū〈书〉同“馐”:珍~。
恶读音:è,wù,ě,wū[ wù ]1. 讨厌,憎恨,与“好(
)”相对:可恶。厌恶。好( )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她把孟子的“同情心、羞恶心、是非心、辞让心”作为标准,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自己体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可恶的行为固然应该‘鸣鼓而攻’,但一经揭发,当事者反复掩饰,足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我待人还当谨守忠恕之道。
只要他胸中还潜藏着丝毫没丧尽的天良,丝毫羞恶之心,丝毫宽容忍让的精神——不管到底是哪种德性——也许会透露出一点朦胧的微光,就别把他一笔抹杀,纯粹当个大奸大恶的人。狄更斯
儒家孟子认为人天生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所以人性本善。
小弟若是为了拜师学艺,就不知廉耻地去盗取别人的诗词,蒙骗自己未来的师傅,岂不是就没有了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了吗?那不就成了……
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恶的心,是义的开端;恭敬的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孟子
儒家说了,恻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辞让之心为礼,是非之心为智,不疑之心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