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托钵 ,[.好工具]托钵
⒈ 手托钵盂。指僧人赴斋堂吃饭或向施主乞食。钵。梵语的省音译,意为应器。比丘的食器。
引《联灯会要·雪峰义存禅师》:“鐘未鸣,鼓未响,托鉢向甚么处去?”
《续传灯录·惟正禅师》:“闻托鉢乞食,未闻安坐以享。”
明高濂《玉簪记·谭经》:“衣食浑无措,空门来托鉢。”
明陈贞慧《书癸巳毘陵事》:“其时有澹上人,从匡庐来,肩瓢笠,日托钵於市。”
⒉ 泛谓贫困求人。
引清张鹿徵《与程端伯先生书》:“邇来落魄无似,托鉢东牟。”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盍投笔从戎,聊以博升斗,不犹愈於托鉢同人,受守钱虏之轻薄乎?”
《黑籍冤魂》第二十回:“终日在街头沿门托钵,到了夜间,就在人家屋檐下歇宿。”
僧人的食具称为「钵」。佛教僧人乞求布施、化缘,皆以手托承钵盂,故称为「托钵」。后引为乞食、讨饭之意。
托tuō(1)(动)本义:寄托:寄托(2)(动)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起|~盘。(3)(名)(托儿)托子;类似托子的东西:花~。(4)陪衬:烘~|衬~。(5)(动)委托;寄托:拜~|恳~。(6)(动)推托。(7)(动)依赖。(8)(名)压强单位;一托等于一毫米汞柱的压强;一大气压为760托。旧作乇(tuō)。
钵读音:bō钵bō(1)(名)陶制的器具。像盆而较小;用来盛饭等。(2)(名)钵盂(古代和尚用的饭碗)。
很快我就注意到有佛教的僧众和他们的学徒们身穿法袍,每天托钵乞食。
在安纳托利亚大草原的深处,与真主神秘会合的庆祝场合,仍然会有托钵僧旋转起舞的身影。
布赖恩如同旋转舞蹈的托钵僧一样转来转去,一边拍打着蚊子一边抱怨不停。
他随护卫往游乐园途中,见独觉佛多伽罗尸迦在城里托钵。
我一枝笔虽几乎供给十六口之家,然而好在把生活的水平线总维持着本无大涨落,现在似乎不至于去沿门托钵而摇尾乞怜……
甚至王室仪式、国民教育及生活种种,都以佛教作为规范,而且规定男子结婚前,必须要出家,一般为一周至一个月,每天清晨出外托钵、过午不食。
托钵修会修士常化缘的罗马天主教会成员。
托钵僧印度教的禁欲主义者或托钵僧,尤指具有非凡的技艺和忍耐力的。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沿门托钵的心脏。
却见,在这软毛之下,肉眼可见一块凸骨,平缓起伏在它头顶之上,托钵散人怀抱鸭子笑而言道“朱聪,你的造化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