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Kāngdé
(1) (1724—1804)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英Kant康kāng(1)(名)健康;安康。(2)(Kānɡ)姓。康kāng同“糠”。
德读音:dé德dé(1)(名)好的品行:美~。(2)(名)恩惠、好处:感恩戴~。(3)(名)姓。
本文首先对品味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理清了品味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归纳了布迪厄从凡勃伦、西美尔、康德等人处批判吸收的理论思想。
受康德、柏拉图等欧洲唯心主义思想甚至中国孔孟之道的影响,梭罗开始了他探求人生真谛的旅程。
艺术与天才论是康德主体性美学思想在艺术创造领域的自然延伸。
康德认为,在自由和自治的大学里,真正的大学教师是学者,他能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有权要求检审社会中发生的一切事情。
然而康德对道德领域的探究采取的却是一种分析、分解的逻辑架构之路,所以使得他的道德哲学在终极的意义上只能是一种外在超越型的他律道德。
鲍姆加登提出了美学是“感性学”的学科,但真正赋予其学科品格的应是在康德的“审美判断力”这里。
你有心灵伴侣吗?我有…?说清楚点。能够和你匹敌的人。我有查克。不是,查克是你的家人,我讲的是触动你心灵的人。我有…,谁?有很多。说出来。莎士比亚、尼采、福斯特、奥康纳、康德、洛克……格斯·范·桑特。
康德哲学的物自体与现象界的二分使二者之间出现了无法逾越的鸿沟,而马克思在康德的基础上运用实践的方式弥补了二者之间的裂痕。
康德是一位真正文如其人的思想家。
其中就有笛卡儿、莱布尼茨、孟德斯鸠、伏尔泰、歌德、康德等,他们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