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
引《易·繫辞上》:“探賾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孔颖达疏:“索谓求索,隐谓隐藏。”
唐萧祜《游石堂观》诗:“沉生为政哀惸嫠,又能索隐探灵奇。”
宋范仲淹《乾为金赋》:“索隐而神道可极,取象而物形何遁。”
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其上焉者,行本好奇,知足索隐。”
⒉ 对古籍的注释考证。
引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序》:“今止探求异闻,採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释文演注,又为述赞,凡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
郭沫若《文艺论集·古书今译的问题》:“整理中国的古书,如考证真伪,作有系统的研究,加新式标点,作群书索隐,都是必要的事。”
阐发隐微的事理。
1.大绳子或大链子:船~。绳~。麻~。绞~。铁~桥。
2.姓。
3.搜寻;寻找:搜~。遍~不得。
4.要;取:~取。~还。~价。
5.孤单:离群~居。
6.寂寞;没有意味:~然。
隐读音:yǐn[ yǐn ]1. 藏匿,不显露:隐藏。隐匿。隐居。隐士。隐讳。
2. 伤痛:隐恻。
3. 怜悯:恻隐之心。
第四节课,自习,袁野继续对自己的能力探赜索隐,乐此不疲。
《书学美学詹言》既有考证钩稽,又有评述阐释;既有旁搜远绍,又有烛幽索隐。
这些资料对遗失文化的探赜索隐是非常有价值的。
时至今日,已到耄耋之年的李铎先生,始终保持“探幽索隐,继日以追”的精神状态,坚持用笔抒写自己的赤子情怀。
司马贞《史记索隐》释荤粥“匈奴之别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主编者在编著过程中,悉心探赜索隐,爬罗剔抉,尽力于无解处求得有解,为读者架起了一座智慧之桥。
悟真直指是其篇探幽索隐,钩深致远,远取物,近取身,比象多端。
其探赜索隐,穷神知化,虽眭孟,京房,无以过也。
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