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工具.)放债fàngzhài
(1) 借钱给人以收取利息
英give credit;make a loan;lend money for interest⒈ 借钱与人以收取利息。
引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今青苗有二分之息,而不谓之放债取利可乎?”
宋洪迈《容斋五笔·放钱》:“今人出本钱以规利入,俗语谓之放债,又名生放。”
吴组湘《山洪》五:“她名叫摇弟奶奶,是村上一位有钱放债的老寡妇。”
借钱与人收取利息。《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当初是你每众人总承我这样好主顾放债,本利丝毫不曾见面,反又要我拿出银子来。」也作「放帐」。
放fàng(1)(动)解脱约束:释~。(2)(动)任意;随便:~任。(3)(动)发出:~光。(4)(动)扩展:~大。(5)(动)搁;置:~在桌子上。(6)(动)古指把人驱逐到边远的地方:流~。
债读音:zhài债zhài(1)本义:(名)欠别人的钱:(名)欠别人的钱(2)(动)借债。
他痛斥所有地主和放债者都是罪恶的剥削者。
那位放债者,一个又老又丑的人,看上了农夫的漂亮女儿。
例如,在有些州的宪法中,关于发放债券的规则或者对州各个法院辖区的定义长达数页之多。
不光是我,其他放债者也这样做。
越来越多穷人受昧良心的放债人摆布。
拉倍特里埃用挥霍来形容放债,总觉得守着金钱比放高利贷实惠。
这是因为安东尼奥是一个非常慷慨大方的放债者,他借钱给陷入困境中的人,并且常常不收利息。
放债者会塞钱给办事员,让他们用配给卡去囤积国家补贴的粮食、食糖和燃料。
放债者可能收取过高的利息,从而引发贫穷和债务之间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在印度农村,放债者非常普遍,他们通常以勒索性的利率提供贷款,有些农民被迫交出粮食册作为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