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lǐzhì
(1) 以礼仪制度和道德为准则,统治人民、处(好工具.)理国事,这是先秦儒家的政治主张
英the operation of government through social institutions; rule of the rites⒈ 儒家所提倡的一种统治方式。礼,指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一整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仪式等。儒家自孔子起即提倡礼治,要求统治阶级和人民都要各安名位,遵守礼制,以便于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秩序和更有效地统治人民。
礼lǐ(1)(名)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丧~。(2)(名)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节|敬~。(3)(名)礼物:献~|千里送鹅毛;~轻情意重。
治读音:zhì治zhì(1)基本义:(动)治理:(动)治理(2)(形)指安定或太平:~世。(3)(名)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所|府~。(4)(动)医治:~病。(5)(动)消灭(害虫):~虫|~蝗。(6)(动)惩办:~罪。(7)(动)研究:~学。(8)姓。
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社会上层建筑发生巨大的变革,因而造成礼崩乐坏,暴露出以礼治国的危机。
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认为:“以军礼同邦国”是西周、春秋军事法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实质是对邦国僭礼行为的军事惩罚、对夷狄干扰中原礼治秩序行为的讨伐。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儒家虽然不完全反对法治,但认为礼治比法治更理想,主张以礼治为主,以法治为辅,将礼视为治国安民的根本大纲。
我们应该正确评价先秦儒家法律思想中的“礼治”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孔子希望通过“礼治”来使社会有序,寄希望于“仁人”“圣君”来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晏子的礼治思想在这部著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周初制礼作乐,出于礼治文化的需要,对前代礼乐多所损益。
第二层基础是法治和礼治,基于新型的美德,职责与权利理论。
我国古代陵墓建筑根植于正统儒家礼治思想和“比德山水”的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