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犹犬马之劳。
引《水浒传》第六七回:“不才愿施犬马之力,同共替天行道。”
《三国演义》第二九回:“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
《说岳全传》第十三回:“我岳飞等今生不能补报,待转世来效犬马之力罢!”
旧时人臣对君王表达效忠之心。也用来表示愿为他人效劳。《晋书.卷四八.段灼传》:「臣受恩三世,剖符守境,试用无绩,沉伏数年,犬马之力,无所复堪。」《精忠岳传.第一三回》:「我岳飞……等,今生不能补报,待转世来效犬马之力罢!」也作「犬马之劳」。
犹犬马之劳。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不才愿施犬马之力,同共替天行道。”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3回:“我岳飞等今生不能补报,待转世来犬马之力罢!”
犬马之劳
犬马之力作宾语;用于自谦。
查看更多
1.狗:猎犬。警犬。犬马之劳。犬牙交错。犬子(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儿子)。桀犬吠尧(喻走狗一心为主子效劳)。
马读音:mǎ马mǎ(1)基本义:(名)哺乳动物;颈部有鬃;四肢强健;善跑;是重要的力畜之一;皮可制革。(2)(形)大:~蜂|~勺。(3)(Mǎ)姓。
之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力读音:lì力lì(1)(名)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叫做力。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名)力量;能力:人~|物~|说服~|战斗~。(3)(名)专指体力:大~士|四肢无~。(4)(名)尽力;努力:~争上游|工作不~。(5)(名)(Lì)姓。
主公,我何德何能受此大义啊!如今我如梦初醒!今后定当效犬马之力!
主公要想治国强兵,则此五人就足够了,要想成就霸业,臣虽不才,可效犬马之力。
好志气,公子大才,若不嫌我失身从贼,周愿今后跟随公子,效犬马之力。
怒风的术法传授,日后也效以犬马之力。
少主为了救护仆的一条贱命、几日里日夜奔走不休,仆无以为报!只愿今生相伴少主左右,为少主鞍前马后、略尽犬马之力!则有朝一日、身死而无憾!
既如此,只要不背天地道义,某家愿为公子效犬马之力!
好,坛主好气魄,就凭您这句话,杜翊自愿为你效犬马之力。
小人定当效犬马之力,不负老爷重托。
小姐对小人恩同再造,小人必当尽犬马之力,今后这条烂命,便是小姐的了。
孟振荣称愿为刘总指一条明路,为其摆脱目前的困境效一点犬马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