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Baidunews

道无拾遗


道无拾遗的词语
道无拾遗的意思

词语解释:

道无拾遗dào wú shí yí

(1) 无人捡取路上失物。形容刑法严峻,无人敢犯法。也形容民风廉直,社会安宁

例为长陵[.好工具]令,道无拾遗。——《汉书·何并传》英no one pockets anything found on the road;no one would keep lost articles found by the roadside

引证解释:

⒈ 同“道不拾遗”。

引《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商贾重宝,单车露宿,牛马放牧,道无拾遗。”
《隋书·艺术传·韦鼎》:“自是内部肃然不言,咸称其有神,道无拾遗。”

成语解释

同“道不拾遗”。

《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商贾重宝,单车露宿,牛马放牧,道无拾遗。”

自是内部肃然不言,咸称其有神,道无拾遗。《隋书·艺术传·韦鼎》

道不拾遗

道无拾遗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

道无拾遗

道无拾遗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dào wú shí yí,意思是路上掉的东西,没有人检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道无拾遗释义
读音:dào

1.道路:铁~。大~。人行~。羊肠小~。

2.水流通行的途径:河~。下水~。黄河故~。

3.方向;方法;道理:志同~合。头头是~。以其人之~,还治其人之身。得~多助,失~寡助。

4.道德:~义。

5.技艺;技术:医~。茶~。花~。书~。

6.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尊师重~。传~。卫~士。

7.属于道教的,也指道教徒:~院。~士。~姑。老~。一僧一~。

8.指某些封建迷信组织:一贯~。

9.线条;细长的痕迹:画了两条横~儿,一条斜~儿。

10.姓。

11.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的下面设道。

12.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13.说:~白。能说会~。一语~破。

14.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15.说(跟文言“曰”相当,多见于早期白话)。

16.以为;认为:我~是谁呢,原来是你。

读音:wú,mó

[ wú ]

1.没有(跟“有”相对):从~到有。~产阶级。有则改之,~则加勉。

2.不:~论。~须。

3.不论:事~大小,都有人负责。

4.同“毋”。

5.姓。

[ mó ]

见【南无】。

读音:shí,shè[ shí ]

1. 捡,从地上拿起:拾草。拾粪。拾零(捡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题)。拾取。俯拾皆是。拾人牙慧。

2. 收,敛,整理:收拾。拾掇。

3. “十”的大写。

4. 旧称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护袖。

读音:yí,wèi[ yí ]

1.遗失。

2.遗失的东西:路不拾~。

3.遗漏:~忘。补~。

4.留下:~迹。~憾。不~余力。

5.专指死人留下的:~容。~嘱。~著。

6.排泄大小便或精液(多指不自主的):~矢。~尿。~精。

道无拾遗近义词
道不拾遗,

上一词语:鮎鱼上竿
下一词语:不堪收拾

词语大全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