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回来了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回:“且说腊尽春来,到了正月初四日。”
凌力《少年天子》第八章:“今当腊尽春来,寒暖交替之时,圣躬违和。”
腊尽春回
腊尽春来作宾语、分句;指春天来了。
查看更多
1. 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2. 冬天(多在腊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腊肉。腊鱼。腊味。
3. 姓。
尽读音:jìn,jǐn[ jìn ]1. 完毕:用尽。说不尽。取之不尽。
2. 达到极端:尽头。山穷水尽。尽情。自尽(自杀)。
3. 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尽心。尽力。尽瘁。尽职。尽忠。尽责。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4. 都,全:尽然。尽是白的。尽收眼底。尽释前嫌。
春读音:chūn春chūn(1)(名)春季;一年的第一季。(2)(名)男女情欲:~情。(3)(名)姓。
来读音:lái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往。~宾。~信。从县里~了几个干部。
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了。开春以后,农忙~了。
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一盘棋。~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何必~这一套?
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这个歌我唱不~。
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念一遍。大家~想办法。
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了。他回家探亲~了。
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说服他呢?
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
9.未来的:~年。~日方长。
10.姓。
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是新春。不愁吃~不愁穿。黑白桑葚~大樱桃。
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各条战线传~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一觉醒~。说~话长。看~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腊尽春来,在这欢快的时刻,新年到了,很多地方都显得格外的热闹,在我家周围就是一个热闹例子。
腊尽春来,三联都会以各种形式邀请部分作者小聚。
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乃至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
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