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Baidunews

方外之士


方外之士的词语
方外之士的意思

词语解释:

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

国语词典:

称僧道等出家人。《晋书.卷四九.阮籍传》:「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也作「方外之人」、「方外人」。

成语解释

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

《晋书·阮籍传》:“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

方外之人

方外之士作宾语;指僧道。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

方外之士

方外之士是个成语,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方外之士释义
读音:fāng

方fāng(1)(名)四个角都是90°的四边形:正~形。(2)(名)乘方:平~。(3)姓。(4)(名)方向:东~。(5)(名)方面:正~。(6)(名)地点、地区:~言。(7)(名)方法:药~。(8)(形)正直:品行~正。(9)(副)正在;正当:~才。(10)(量)用于方形东西:几~木头。

读音:wài

外wài(1)(名)基本义:外边;外边的:外边;外边的(2)(形)指自已所在地以外的:~地|~省。(3)(名)外国:~币|~钞。(4)(名)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婆|~甥女。(5)(形)关系疏远的:~族|~人。(6)另外。(7)以外:郊~|局~。(8)非正式的;非正规的。(9)戏曲角色;扮演老年男子。

读音:zhī[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shì

士shì(1)(名)古代指未婚的男子。(2)(名)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3)(名)士人:~农工商。(4)(名)军人:~气。(5)(名)军人的一级;在尉以下:上~|中~|下~。(6)(名)指某些种技术人员:护~|医~。(7)(名)对人的美称:女~|烈~。(8)(名)姓。

方外之士造句

韩成责问那位方外之士,又责令他再次施了一次堪称完美的蛊术。

传说为水镜先生所创,在方外之士左慈手中发扬光大的一种仙术。

身为方外之士,帝王诏令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不过张宇初却没有丝毫的犹豫,不为自己与成祖之间的交情,不为大明王朝的运势,只为天下苍生。

不过知道是一回事,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身为方外之士,对男女礼教并没有世人那般看重,但数百年的变化过于巨大,张宇初需要时间。

在唐时,不论百姓官员或是方外之士,无不以在长安定居为荣。

五国之外,方外之士看在眼里,心中悲悯,纷纷出山仗剑除魔,以还天下太平。

张宇初身份是多重的,用道家的眼光来看,他是方外之士,可他又是朝堂一品,天师道以武入道,也可以说是江湖中人。

方外之士,尘下之人,坐忘道,长生归;天命难守,这天下又有何人能盼得长生归身?剑修者,以身从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洞冥幽府,却斩不断生死。

既像读书之人,又似方外之士,看上去约莫二十来岁年纪。

练气求道是专业的说法,大道之中,练气求道之人统称为玄者,或者叫玄士,俗家又称他们叫‘方士’,意为方外之士。


上一词语:九字方针
下一词语:方闻之士

词语大全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