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古(好工具.)代掌管盐务的官署。
引证解释:
⒈ 古代掌管盐务的官署。
引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法行之后,停减盐司所由粮课,年可收钱十万贯。”
《元史·食货志二》:“二十九年,减大都盐课一万引,入京兆盐司添办。是年五月,又革京兆盐司一,止存盐运司。”
网络解释:
盐司
官名。始置于元代,设于产盐各省区。明清相沿,其全称为“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简称“运司”。其下设有运同、运副、运判、提举等官,有的地方则设“盐法道”,其长官为道员。这些官员往往兼都察院的盐课御史衔,故又称“巡盐御史”。他们不仅管理盐务,有的还兼为宫廷采办贵重物品,侦察社会情况,是当时能够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的一个机构。辛亥革命后沿设,部分产盐区并置运副,统辖各盐场场长,1937年改为盐务管理局。尊称为盐司。
盐
读音:yán盐(1)(名)本义:食盐:食盐(2)(名)由金属离子(包括铵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常温时一般为晶体;绝大多数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能电离。
司
读音:sī司sī(1)本义:主管。(2)(动)主持、操作。(3)(名)一级机关内一部门。(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