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Baidunews

蕺菜


蕺菜的词语
蕺菜的意思

词语解释:

蕺菜jícài

(1) 俗称“鱼腥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Houttuynia cordata ),茎上有节,叶子互生,心脏形。茎和叶有鱼腥气。全草入中药

.英heartleaf houttuynia

引证解释:

⒈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叶对生,卵形。初夏开花,淡黄色。茎、叶皆有腥味,故又称“鱼腥草”。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治肺、止咳等功用。茎、叶之稚嫩者可供食用。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二·蕺》﹝集解﹞引苏恭曰:“蕺菜生溼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似蕎麦而肥,茎紫赤色。山南、 江左人好生食之。

引关中谓之菹菜。”

国语词典:

植物名。三白草科蕺菜属,多年生草本。茎白色有节,叶子互生。初夏开花,花小而密集,结蒴果。全株有强烈的鱼腥味。可入药,有散热、消肿等功效。多产于中国、日本及喜马拉雅山区等地。

词语翻译

英语Houttuynia cordata法语Houttuynia cordata

网络解释:

蕺菜

蕺菜(拉丁学名:Houttuynia cordataThunb)折耳根(名医别录)、鱼腥草(本草纲目)、狗贴耳(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侧耳根(四川、云南、贵州)。腥臭草本植物,有异味。叶片心形,托叶下部与叶柄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在枝顶端与叶互生,花小,两性,总苞片白色,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子房上位。蒴果卵圆形,花果期5~10月。阴性植物,怕强光,喜温暖潮湿环境,较耐寒,-15℃可越冬,忌干旱,以肥沃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生长最好。农田常见杂草,生果园、茶园、路埂等。产区:陕西、甘肃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以及日本、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利水之效,治肠炎、痢疾、肾炎水肿及乳腺炎、中耳炎等。嫩根茎可食,中国西南地区人民常作蔬菜或调味品。[1]
蕺菜释义
读音:jí

蕺菜,也叫鱼腥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和叶有腥味,可供药用,嫩茎叶可食。

读音:cài

菜cài(1)(名)能作副食品的植物;蔬菜:种~|野~。(2)(名)专指油菜:~子|~子油。(3)(名)经过烹调的蔬菜、蛋品、肉类等副食品:荤~|川~。

蕺菜造句

本文中还讨论了蕺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

栽培蕺菜类群遗传多样性略高于野生类群。

经许多胚胎学特征的比较,认为在三白草科中,三白草属最原始,蕺菜属最进化,裸蒴属和假银莲花属居于二者之间。


上一词语:幽客
下一词语:商论

词语大全         Sitemap    Baidunews